宗馥莉和娃哈哈遗产风波背后:家族棋局、隐忍与破局
杭州市的初夏,空气里总带着点甜腻味儿。十几年前,城东那片老厂房外,总有一辆深蓝色桑塔纳缓缓驶过——司机姓朱,是个寡言汉子,见人只点头不说话。那会儿没人想到,这栋楼里藏着日后饮料界的半壁江山,也没人猜到几十年后,这家人会因为一纸信托和亿万资产闹得满城风雨。
宗庆后的事迹,在杭州老人嘴里传了好些年。有人说他是宋朝名将宗泽之后,有人却记得他母亲王树珍在西湖边小学教书,一手撑起全家五口人的饭碗。他父亲早年混过国民党政府,可解放以后啥都没剩下,全靠王老师每月那点工资过活。据说有一年冬天,小宗庆后为了给妹妹买棉鞋,把自个的皮鞋脱下来换钱,还差点冻坏脚趾。这种苦,他一直没怎么提,只是逢年过节请老同学吃饭时偶尔冒一句:“小时候饿肚子的滋味,不想再让娃们尝。”
转折出现在1987年,那时候上城区文教局要承包校办企业经销部。他主动找领导,说能保底十万利润,比要求高出两倍多。启动资金呢?全靠左邻右舍凑出来的十四万现金票子。有个叫李阿姨的人回忆,当时看他拉着三轮车去银行取钱,“脸晒得黑黑的,一路咬牙。”这股拼劲儿,从小就有。
可这桩争产风波,却让许多人觉得心凉。不少熟悉的人摇头叹气,说“老宗生前积攒了几十年的好名声,就这么败光了”。但细究起来,哪有什么绝对的是非?这一大家子的账,本来就算不清。
关于为什么偏偏把大权交给长女而不是其他孩子,其实坊间早有各种版本。有位退休工厂会计悄悄讲,“其实还有仨孩子,都在国外念书,很少回来。”也有人提起施幼珍这个名字——她是原配夫人,据说当初也是吃尽苦头才熬成正室。两个人都是北方来的知青,一个插队一个跑销售,相似经历让他们走到一起。但命运弄人,后来杜建英出现了,高学历、年轻气盛,很快成了公司里的红人。
那些年的八卦消息传遍公司食堂,有司机偷偷议论:“听说杜总怀孕啦?”施幼珍也不是省油灯,她提出离婚条件极为苛刻:不能公开,还要情敌远赴美国生产。这一招够狠,但也算守住最后体面。当时不少员工都觉得,公司内部关系复杂得像宫斗剧,“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实,大部分杭州本地老人还记得2000年前后的春晚镜头——一家三口坐在观众席上,却分开落座。当时谁懂这些内情?只以为大老板工作忙,其实家庭早已貌合神离。而此刻的小馥莉,则在夹缝中学会沉默。“她小时候很乖,每次父亲生日都提前写贺卡送过去。”据一个曾做保姆的大姐回忆,那几年馥莉成绩很好,但性格愈发坚韧冷静。
等她大学毕业回国进集团,被安排从最基层做起。一开始很多元老级人物并不服气,经常私下嘀咕“大小姐管不了我们”。可没多久,她用铁腕手段裁撤了一批管理层冗员,又把一些陈旧流程全部推倒重来。有一次财务部例会上,她直接拍桌子:“效率第一,该淘汰就淘汰!”这种作风跟父亲完全不同,更像欧美商学院训练出来的一套打法。在某次采访中(见《浙商杂志》2018年第4期),曾经参与项目谈判的一位副总坦言:“她比任何男孩更果断。”
至于争产导火索,就是所谓家族信托里的110万美元被动用,引发兄妹间诉讼。据法务圈内人士透露,这笔钱原本挂名用于海外市场扩展,但到底是不是专款专用,各执一词。大小姐甩出遗嘱复印件,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所有资产归自己支配,而弟妹们则拿信托协议据理力争。一时间,人心惶惶,公司茶水间的话题全变成“你站哪边?”
不过仔细想想,无论如何撕破脸,对外始终保持克制。这种隐忍,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吧。“施阿姨一直劝女儿低调行事,”邻居张婶讲,“遇事先忍,再谋后动。”但世道变了,该亮剑的时候不能犹豫,否则迟早被群狼分食。从某种意义上这是豪门必修课,也是生存之道。
顺便插一句,有传闻称,为防止意外发生,小馥莉留学期间身边安插不少眼线,包括司机、生活助理甚至冰箱上的监控贴纸(据娃哈哈前员工私下聊天)。这种紧张氛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难怪性格越发刚硬孤僻。
去年掌权仅数月即宣布辞职,让外界议论纷纷。但实际上,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3年底,仅以其个人或关联公司持股计算,就控制近180家公司,其中多数与主业高度绑定。例如负责包装材料供应链和广告投放的几家公司,都由其团队直接操盘。而且这些外围企业与集团业务往来密切,使其即使卸任表面职位,也能牢牢掌握核心资源流向。(相关数据见2023年度工商登记公示)
至于为何没有立明面上的遗嘱分给其他孩子,有一种解释来自浙江大学法律系退休教授林先生,他分析道:因涉及境内外财产转移及监管部门审批问题,加之企业股份结构复杂,要做到滴水不漏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只能留下模糊空间,由实际控制人在关键节点拍板决策。“这种操作方式,在浙商圈并不少见。”
再扯远一点,还有段冷门轶事:1995年前后,公司内部曾爆发一次采购腐败案,当时正值集团扩张高峰期,多数董事选择息事宁人,而唯一坚持彻查到底的是小馥莉本人。不过结果如何,没有官方披露,只知道后来相关负责人悄然调岗,此举也奠定其强势作风基础。(该事件仅存于部分员工口述)
如今看来,把偌大的摊子交到长女手里,大概还是源自一种骨血相连的不舍,以及对能力最强者寄予厚望。但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也许谁都没有预料得到。从街坊巷尾的小卖铺,到全球饮品巨擘,每一步都是刀尖舔血走出来的路。不光要狠,更需要熬,看谁能笑到最后罢了。
最近去滨江区新开的便利店买水,无意间瞅见货架顶端摆着限量版娃哈哈AD钙奶瓶身,上印金色logo,下压生产日期1988-02-18。我问收银小伙这瓶还能喝吗,他笑眯眯答“不敢试,不过收藏价值挺高”,顿觉物是人非。当年的故事还未完结,如今已无人知晓下一页该怎么翻开。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照《浙商杂志》2018年第4期、《杭州市地方志·工业卷》,以及受访人员私人叙述整理。
炒股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