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积极的事情有两件,一个是早高峰追地铁的打工人,另一个就是变着法子让你花钱的资本。但有时候,你会遇到一个连钱都不想要的公司,这就非常魔幻了,魔幻到让你怀疑是不是自己欠费的姿势不对。
最近,和谐健康保险就上演了这么一出赛博朋克式的大戏:客户求着交钱,公司偏不收,甚至还发短信告诉你,哥们,你的保单已经凉了哦。
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段子,但它真实发生了。
从8月底开始,一大批和谐健康的老客户发现,自己用来续保费的银行卡,明明余额充足、状态正常,但就是扣不了款。涉及的还都是“健康之享”、“健康之尊”这种卖了很多年的重疾险。
这就很离谱。保险公司,一个靠收保费活着的主儿,现在居然对送到嘴边的钱爱答不理。
更骚的操作是,客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打电话给客服,客服的回应突出一个标准的外包风:“亲,这边已经记录您的问题了呢,系统故障正在修复中,请您耐心等待哟。”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电话打了一遍又一遍,问题记录了一堆又一堆,但钱,就是扣不走。直到宽限期过去,一张张“保单失效”的通知短信,像渣男的分手信一样精准地发到了客户手机上。
这时候,客户彻底炸了。我钱都准备好了,是你自己不来拿,现在反倒说我违约?这操作,堪比你把饭喂到饭店老板嘴边,他不仅不张嘴,还反手给了你一个差评,说你影响他减肥了。
被逼无奈的客户们自己建了维权群,短时间就聚集了上百号人,问题都一样:扣款失败,保单失效,客服装死。
这事儿闹大了,和谐健康才后知后觉地开始处理,陆续恢复了扣款,让失效的保单“复活”。但这件事留下的疑问,比大学高数课本上的还多。
为什么偏偏是8月底到9月初集中爆发?为什么出问题的多是重疾险这种长期险?一家保险公司的收费系统,怎么就能瘫痪得如此精准而持久?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是IT小哥集体辞职了吗?还是财务大姐忘了按回车键?
都不是。
答案简单又残忍:你,和你的那张旧保单,可能已经不重要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这就像一家饭馆,厨子和服务员都换了,新老板只想卖标准化的预制菜包,利润高上菜快。你非要去点菜单角落里那道被划掉的老师傅手工菜,新后厨压根就没给你备料,甚至连火都懒得开。
你的保单,就是那道被嫌弃的“老师傅手工菜”。
要理解这一切,得把和谐健康这家公司的底裤扒下来看。这家公司的人生,突出一个大起大落。早年间步履蹒跚,后来跟了安邦,靠着万能险这种大力出奇迹的产品,规模瞬间起飞,那是典型的“瞎积薄发”。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安邦自己先炸了。和谐健康被监管接管,沉寂了很久,最后被福佳集团接盘。
新东家来了,思路自然要换。安邦时代留下的那些产品和客户,在新东家眼里,可能不是资产,而是历史包袱。尤其是那些早期的重疾险,条款可能对消费者更有利,对保险公司来说,赔付压力大,利润空间小。
所以,当新老板要推行自己的“预制菜”战略时,维护那个又老又费钱的“手工菜”后厨系统,优先级自然就排到最后了。系统“故障”了,那就“修着”呗,反正不耽误卖新的高利润产品。
客户的续保?哎呀,这个不着急,反正保险合同里有宽限期,天又塌不下来。实在不行,等客户闹起来,再集中处理一下,发个公告,又是和谐的一天。
这就是很多大公司内部的真实运作逻辑:资源永远向着最赚钱、最符合当前战略方向的业务倾斜。至于老用户的情感和体验,那是什么?能写进KPI里吗?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我的恶意揣测,那我们再看看和谐健康最近在忙什么。
一边是客户的保费收不上来,另一边,是公司的分支机构因为各种骚操作被监管哐哐地罚。
温州分公司,“虚挂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罚款15万。浙江分公司,“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罚款35万。金华分公司,同样的问题,再罚10万。
这些处罚,就像一份体检报告,P得再好看的宣传稿,也藏不住肝上的这些阴影。它们揭示的是,这家公司从上到下的内控和合规管理,可能早就跟筛子一样,处处漏风。这背后,是管理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扭曲。
这操作说明了什么?说明公司纪律涣散?还是说明员工业务不行?
想多了。
这说明在过去的某个阶段,为了业绩,大家都在疯狂冲刺,至于姿势好不好看,合不合规,先上了再说。如今新老板要正规化,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自然就一个个地浮出水面,被监管定点爆破。
然而,比内部罚单更值得玩味的,是和谐健康的资本动作。
自打新东家福佳集团接手后,和谐健康在二级市场的操作,突出一个字:卖。
他们疯狂减持手里的上市公司股票,万达信息、金风科技、金融街……长长的一串名单,减持理由永远是高情商的“自身经营需要”。
这就像你刚盘下来一个二手网吧,第一件事不是升级会员系统,优化客户体验,而是把里面所有值钱的高配显卡都拆下来挂到闲鱼上卖掉。
回笼资金才是硬道理,至于老会员抱怨游戏卡不卡?那是什么?能吃吗?
这种“战略收缩”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快种快收”打法。新股东对于费力不讨好地去维护一个陈旧的保险业务盘子兴趣不大,他们更热衷于把前任留下的、能快速变现的资产先装进自己口袋。
这种操作对公司短期内的现金流和利润报表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需要用几十年信誉来做担保的保险公司而言,这传递的信号极其危险。它意味着,公司的重心已经从“做大做强,再创辉煌”变成了“盘活资产,落袋为安”。
当一家保险公司的核心动作不再是服务好存量客户、开发好保障产品,而是变成了资本市场的“高抛低吸”,那它离自己“保险保障”的初心,也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现在我们把这三件事串起来看:
扣费系统“恰到好处”的失灵,是战略上对老业务的漠视;
内部管理混乱导致的连续罚单,是野蛮生长留下的后遗症;
二级市场上疯狂的减持套现,是新股东“现金为王”的真实写照。
这三者共同指向一个冰冷的现实:在资本的棋局里,你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永远只是那个最不起眼的兵,甚至是棋盘本身。你的保障,你的权益,在宏大的“战略转型”和“资本运作”面前,可能连个屁都算不上。
最终,和谐健康的扣费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但它在用户心中凿开的信任裂缝,恐怕很难再弥合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件事最大的启示就是,买保险,尤其的长期保险,你买的从来不只是一纸合同。
你买的,是这家公司未来几十年的持续经营能力、服务水平和商业信誉。产品条款写得再天花乱坠,如果公司的根基不稳,管理混乱,股东只想捞一笔就走,那你手里的保单,本质上就是一张随时可能无法兑换的彩票。
毕竟,商业的本质,就是要把复杂问题扒光了给你看,顺便再踹两脚。而保险,尤其如此。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炒股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