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扬州网)
转自:扬州网
束俊察看自主研发的自动扫码设备。史盼盼 摄
产品即人品,质量如生命。产业从量的比拼转向质的较量,是一场结构调整,也是一场秩序重构。为厚植“质量为先、诚信立业”的发展氛围,本报今起推出“‘产品即人品 质量如生命’记者蹲厂札记”栏目,发动记者蹲点企业生产一线,记录企业家、大国工匠、科研人员、一线工人在坚守品质、质量攻关、技术创新中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记者 史盼盼
走进晶澳科技扬州基地晶山园区组件车间,只见智能化流水线有序运转,一块块光伏板在输送带上匀速前行,到达固定工位,气缸自动下压,扫码枪瞬间识别,短短几秒,产品的“身份信息”便全部录入系统。
一年多前,这道工序还完全依赖人工完成。
“贴码,就是给每一件产品办‘身份证’。以前需两名工人操作,成本高、效率低,还容易出错。”晶澳(扬州)新能源公司厂务动力部工程师束俊指着身后的自动扫码设备说,这是团队耗时一个多月自主研发的,今年拿到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个小创新不仅简化了生产工艺,更提高了经济效益。单台设备投入一次性可节省7万元,单条产线一年还能节省人工费用近36万元。”
从一个技术点的突破,可以窥见企业不断进行自我革新、推进智能升级的内在动力。
自2008年落户扬州经开区以来,晶澳扬州公司始终超前布局,凭借对技术创新、设备改造的持续投入,已扩展为晶辉、晶山、晶运三个制造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30亩;至2023年底,已形成30GW电池和15GW组件的制造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制造基地之一。
“产品是企业的脸面。”曾在电池与组件车间深耕多年的束俊,亲历晶澳扬州公司多次产线焕新与产品迭代。
“组件基地建设之初,团队对产线排布反复优化调整57次,最终实现12条产线的最优布局。电池与组件生产也因此驶入‘快车道’。”束俊说,公司以每年一代的高频节奏,持续推进技术迭代,不断刷新行业高度。
每一次的产品更新,都意味着设备、工艺必须更精准。
束俊分享了自己2021年的一个“小发明”。“那段时间,我们每天进行日常巡检,接连好几天发现工人在清理或更换二层四氟布下布时,都踩在传感器固定梁上,根本没有立足点,极易踩空。”意识到这一安全隐患,束俊蹲守现场反复观察、测量,最终设计出一款层压机专用踏板。该装置不仅彻底消除了作业风险,还减少了因人工操作造成的组件损伤,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晶澳生产车间,像这样由一线员工发起的“微创新”与“小优化”层出不穷,它们共同构筑起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截至目前,晶澳扬州公司已拥有发明专利1899项,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江苏“省长质量奖”等众多荣誉。
“产品即人品,质量如生命。”在新能源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的关键期,正是这样的追求,让晶澳扬州公司在应对外界形势变化时能够更加沉着,不断从细节入手,推进节能减碳、降本增效。
“我们拿着‘放大镜’检视自身,从细节中找问题、要效益。”束俊说,作为厂务动力部的一员,他和同事聚焦于备件管理、能源供应、巡检记录等方面,将原本依赖人力的备件管理及巡检记录升级为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夹层照明远程控制、精细调节空调送风温度、整治“跑冒滴漏”用气设备、推进纯水系统浓水回用……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仅照明改造一项,全年就可节约电费约200万元。2024年8月,晶澳扬州基地(晶山园区)获得认证,成为扬州首家“零碳工厂”。
眼下,在晶澳扬州公司各个车间,智能产线正24小时不歇,全力赶制已排至年底的订单。
“都说现在是行业寒冬,但我们相信,春天从不是等来的,而是一点一滴、一砖一瓦,亲手迎来的。只要我们扎根岗位、持续精进,公司就一定能在任何环境下站稳脚跟。”束俊说。
记者手记
“冷环境”中的“热创新”
在光伏这样一个技术迭代飞速的行业,企业要穿越周期、做大做强,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扎实的“内功”和清醒的自我认知。蹲点晶澳扬州基地,让我印象最深的,正是企业“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创新精神。
像束俊这样的一线员工扎根平凡岗位,用专注与坚持把每一处细节打磨到极致,在一个个小改进、一项项小专利、一次次小优化中,守护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生命线”,用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瞬息万变,风口来来去去。不抱怨环境,不追逐短利,永远带着对创新的追求和对质量的严苛,在“冷环境”中坚持做“热创新”,这才是企业变被动适应市场为主动引领发展的正途。
责任编辑:刘燕
炒股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