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老王最近总在圈子里发加班照片,配文永远是 “越努力越幸运”。可上周同学聚会才知道,他在同个岗位干了八年,工资只涨了 30%,连房贷都快扛不住了。
酒过三巡他红着眼说:“我每天比谁都拼,怎么就不如那些看着清闲的人赚得多?”
这让我想起扎克伯格在一次内部演讲里说的话:“世界上最徒劳的事,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太多人以为 “赚大钱” 全靠死磕,却没发现真正的高手都在走捷径,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找到能让努力事半功倍的 “杠杆点”。
扎克伯格从哈佛宿舍起步,10 年把 Facebook 做成万亿帝国,靠的可不是比谁加班久。
接下来我会结合扎克伯格的智慧,和大家分享,那些真正赚大钱的人,都走过的3 条捷径
第一条捷径:借势破局,找个 “高势能平台” 当跳板
白手起家是陷阱,真正的捷径是攀着 “巨人的肩膀” 起飞
我们总被 “白手起家” 的故事洗脑,觉得靠自己从零做起才叫本事。
但扎克伯格偏不:“站在高势能的平台上,你走一步,抵得上别人跑十步。”
2004 年他开发 Facebook 时,没像普通创业者那样到处拉投资、跑市场,而是先把哈佛校园变成了自己的 “试验场”。
当时哈佛有 2.2 万名师生,都是精准的高价值用户,而且校园里的社交需求早就存在 —— 学生们靠纸质通讯录认识彼此,效率极低。
扎克伯格只是把这种需求搬到线上,借着哈佛的 “势能”,30 天就拿下了全校 80% 的用户。
后来他又顺着藤摸瓜,从耶鲁、斯坦福等名校扩张,每进入一所大学,都用该校的邮箱系统做注册门槛,借高校的信任背书快速渗透。
这种 “借势打法” 比撒网式推广效率高 10 倍 —— 就像你要开奶茶店,先拿下写字楼的独家入驻权,比在街边混战容易 100 倍。
扎克伯格在自传里说过:“我从没想着要颠覆什么,只是在别人已经验证的需求上搭了个更好的梯子。” 他早期做 Facebook,参考了哈佛已有的 “脸书” 纸质通讯录;后来做 Ins,借鉴了当时流行的图片分享逻辑。
他从不从零发明轮子,只在成熟的土壤上种自己的树。
小鸣哥的崛起也是典型的借势。
他做某条时,没有自己搞内容生产,而是借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库;做某音时,借了某手验证的短视频需求,只是在算法推荐上做了优化。
他曾说:“好的创业者要像嗅觉灵敏的狼,找到别人已经撕开的口子冲进去。
反观我认识的一个创业者老周,2015 年非要做 “全新的社交软件”,拒绝参考小龙哥的交互逻辑,坚持 “要做就做不一样的”,结果三年烧光 200 万,产品还没上线就倒闭了。
他总说 “要创新”,却忘了:所有伟大的创新,都是站在已有成果上的升级。
看看你身边:有人想做自媒体,非要自己拍原创视频,却不知道可以先剪辑热点内容涨粉;有人想转行做设计,非要从素描开始学起,却没想过先借现成的模板练手,快速接单积累经验。
我们总被 “原创”“独立” 绑架,却忘了:借势不是抄袭,而是用最低成本验证需求,在别人铺好的路上加速跑。
分享三步,找到你的 “高势能跳板”
先做 “势能盘点”:列出你所在领域里已经被验证成功的平台、渠道或模式 —— 比如你想做知识付费,就盘点得到、知乎这些平台的热门课程类型;你想做电商,就看看网上上卖得好的产品有什么共性。
然后找 “衔接点”:思考这些高势能平台有什么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早期自媒体号火的时候,有人发现 “排版工具” 是刚需,借流量势能做了编辑器,三年就做到行业第一。
最后 “轻量试错”:用最小成本搭上这个平台。比如你想借小地瓜的势能,先不要急着开店,而是注册账号模仿爆款笔记的结构发内容,测试出哪种风格能火,再集中发力。
第二条捷径:用别人的成果搭自己的桥,少走 90% 的弯路
2012 年他花 10 亿美元收购 Ins时,全行业都骂他疯了 —— 一个只有 13 人的小公司,产品功能 Facebook 完全可以自己做。
但扎克伯格算的是另一笔账:Ins已经验证了 “图片社交” 的需求,用户增长速度比脸书快 3 倍,与其自己花两年追赶,不如直接买过来,把它的基因嫁接到脸书上。
后来的故事证明这步棋多妙:Ins帮 脸书守住了年轻人市场,现在单用户价值比脸书主 App 还高。
这种 “用别人的成果搭桥” 的思路,就像你要过一条河,别人已经造了一半的桥,你没必要拆了重造,接上它铺完最后一段就行。
我们总觉得 “赚大钱” 必须靠自己搞出个惊天动地的发明,可扎克伯格偏不按常理出牌,并且还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再看看马斯克,他的SpaceX早期连火箭发动机都造不出来,他直接买了俄罗斯的报废火箭,拆开来研究原理,再用现成的技术改良,比从零研发节省了 80% 的时间。
乔布斯更坦诚:“好的艺术家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偷窃。”iPhone 的多点触控技术来自一家小公司,应用商店模式参考了 Palm,甚至连外观设计都借鉴了索尼,但他把这些别人的成果缝合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这才是真本事。
想想诺基亚当年为什么失败?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太执着于 “自主研发”。
当安卓系统已经成为行业标准时,诺基亚非要坚持自己的塞班系统,拒绝和安卓合作,最后被市场淘汰。死守 “原创” 的执念,反而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多少人因为 “怕被说抄袭”,放着别人已经验证的方法不用,非要自己瞎琢磨。
我表妹想做线上花店,看到别人用 “鲜花盲盒 + 社圈运营” 做得很火,却觉得 “太没新意”,非要搞 “定制插画鲜花”,结果因为成本太高,三个月就关门了。
其实 “缝合创新” 不是抄袭,而是像搭乐高一样,用别人的积木拼出自己的造型 —— 关键是你拼出的东西有没有新价值。
分享几步,帮你学会 “缝合创新”
每天花 30 分钟看跨行业的案例 —— 比如你做教育的,多看看餐饮行业的营销方法;你做零售的,研究一下游戏行业的用户留存策略。把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点子记下来,不管是不是你所在的领域。
然后找 “需求缺口”,思考这些外部成果能不能解决你行业的痛点。比如外卖行业的 “准时达” 服务,被健身房学去做成 “迟到必赔”,反而成了获客亮点。
接着做 “最小缝合”,不用追求完美,先做个简单的组合测试。比如你开服装店,看到网红用 “穿搭挑战” 涨粉,你可以缝合到自己的自媒体账号,每天发 “不同身材穿同一件衣服” 的对比视频,低成本测试效果。
第三条捷径:死磕一个赛道挖到根,别在半山腰换山爬
我们总觉得 “赚大钱” 要不停换赛道,哪个火就扎进去。
但扎克伯格从 20 岁到 40 岁,20 年就死磕 “社交” 这一件事:从脸书到 Ins,再到元宇宙,看似跨界,其实都在 “人与人连接” 这个赛道里深耕。
他说:“真正的复利,来自在同一个领域里持续挖 10 年,而不是在 10 个领域各挖 1 年。”
就像挖井,多数人在一个地方挖 3 米没水就换地方,而扎克伯格在社交领域挖了 20 年,从浅层的 “信息连接” 挖到深层的 “情感连接”,再到未来的 “元宇宙连接”,越挖越深,最后挖出了万亿市值的金矿。
这才是最稳的捷径 —— 别人在不同的山之间疲于奔命,你在一座山上挖到地心。
贝索斯说过:“我从不关注未来十年会变什么,只关注未来十年什么不会变。” 亚马逊 20 年深耕 “客户体验”,从图书电商到全品类,从物流到云计算,都围绕 “让客户更方便” 这个核心,这种深耕让它穿越了无数周期。
巴菲特的 “能力圈” 理论也一样:“只在自己懂的领域投资,不懂的坚决不碰。” 他一辈子就研究 “价值投资”,不追热点,不碰自己看不懂的科技股,反而成了世界首富。真正的高手都懂:深耕一个领域形成的经验、资源、人脉,会产生可怕的复利效应。
想想你自己:是不是做新媒体火了就去做新媒体,做短视频火了又去做短视频,每个领域都学了点皮毛,却没一个能拿得出手的本事?就像你在公司里,今天做销售,明天做运营,后天做市场,看似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精,永远成不了核心骨干。
真正的捷径,是在一个领域里从 “新手” 到 “专家”,再到 “权威”,让别人提到这个领域就想到你。
那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 “深耕赛道”呢?
回忆一下,你做什么事的时候,即使没报酬也愿意投入?有人对 “整理” 有执念,后来成了收纳师;有人喜欢研究 “吃”,最后成了美食博主。
这个 “不赚钱也愿意干” 的事,往往是你能深耕下去的基础。
然后看看这个领域有没有持续的需求,能不能解决真问题。
比如你喜欢 “宠物”,可以先从宠物寄养、宠物训练等具体需求切入,用最小成本测试 —— 开个社区宠物托管点,看看有没有人付费,验证后再慢慢扩大。
最后把 10 年目标拆成 3 个阶段。第一个 3 年成为 “熟练工”,掌握行业基础技能;中间 4 年成为 “专家”,能解决行业里的复杂问题;最后 3 年成为 “权威”,能定义行业的新标准。
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到大家!
炒股配资官方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